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使得APP(application的缩写,是安装于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凭借其方便快捷,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等特点而倍受青睐,因此大量开发者涌入 APP 市场。许多公司为开展业务吸引客户委托软件开发公司或个人代为开发APP,然而由于对这种新产品的不了解导致双方合同订立不完善,由此带来的纠纷也日渐突出。经调研统计,我院将该类纠纷案由确定为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纠纷。 深圳市南山区作为创新强区,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研院所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开发手机APP的浪潮中出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具典型意义。本文在对我院近年来受理的APP类技术委托合同纠纷案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类型纠纷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一、APP类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案件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我院受理此类案件7件,2014年为2件,2014年-2016年均为每年1件,而到了2017年,仅1-10月份此类型案件的受理数量就达到了13件,较去年增长了120%,案件数量呈激增态势。笔者认为此类案件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互联网的空前繁荣促使网络用户对手机APP的依赖逐渐加深,需求巨大,市场红利显著。而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许多团队选择开发手机APP作为创业项目,这就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手机APP开发市场,南山区作为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示范区,相关的企业及研发团队数量众多,由此带来的纠纷也就日益增多。2、合同约定不完善导致争议较难化解故诉至法院。相较于传统的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纠纷,APP类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纠纷由于属于新兴事物,缺乏相应的比照范例,合同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对委托开发的内容、开发制作的互相配合义务、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分配、违约责任及完成开发后的维护运营责任等方面约定不明确,导致争议内容颇多,案件数量激增。 (二)案件调解难度大,争议焦点较多。在我院2017年受理的13件该类型案件中,只有两件案件以调解结案,其余案件由于双方当事人争议较大,均处在审理过程当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在APP类技术委托开发合同总体法律问题较为复杂的前提下,合同双方约定的不完善以及该类型案件的过往判例较少,导致当事人难以对结果稳定预期,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往往互不妥协。 (三)案件诉讼标的额较大。经统计,在我院今年受理的该类型案件中,标的额最低44000元,最高则为1172790元,平均标的额达到320000元,高于其他知识产权类案件平均水平。 (四)覆盖行业领域较多,案件案情复杂,审理难度大,存在反诉情况。 二、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面对激增的案件数量可以看出,辖区企业涉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存在漏洞。为了帮助企业降低法律风险,避免纠纷的发生,保证合同正常高效地履行,结合我院审判实践经验,笔者建议企业在订立APP技术委托开发合同时,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防范风险: (一)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无论在订立合同前、订立合同中以及合同完成后,每一个阶段,作为合同主体的企业或个人时刻保持谨慎行事的态度、主动保存、收集证据以便在诉讼中掌握主动权,把风险降到最低,防患于未然。 (二)在订立合同时应注意以下风险点。1、委托开发内容是否具体明确。双方在合同中对于开发内容的约定没有具体描述,缺乏对开发产品具体指标功能的描述,导致无法明确开发具体内容。此风险点直接影响产品开发,为合同履行的核心内容。2、开发制作期是否合理、清晰。合同双方在约定开发期限时常出现未考虑沟通期、设计方案确认期导致完工延迟;未考虑必要的测试期,导致验收未全面反映问题;未考虑工期延长的合理顺延情形,导致违约风险增加。3、开发制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分配约定是否清晰。运营者委托开发者开发APP后,软件著作权归属何方将直接影响运营者在运作、使用、推广该APP时的权利及义务。未规定软件著作权归属导致APP运营者无意中对开发者构成侵权。4、成果交付条款约定是否明确。成果的交付形式约定不明,未以相关网站、软件的开通、上线、运行为标志,成果的交付未设置包含质量检测的验收环节。5、完工后的培训及运营责任是否明确。此风险点包括两点:是否包含合理的运行维修费用和服务期;对软件APP的使用应进行合理的培训。6、违约责任约定是否明确。该风险点为合同纠纷的常规风险,建议在违约责任条款中约定违约金或损失的具体计算方式,以及在合同履行中途终止的情况下半成品的费用结算问题。 以上是针对APP类技术委托开发合同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常见法律问题,作为新兴技术市场主体的合同双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层出不穷的问题,在把握传统合同的常规风险之外,注意新的风险点的防范,在坚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为新兴技术产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规范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