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 干警随笔

素朴诗词 风华绝代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09-06-30 16:53:31 打印

                        素朴诗词  风华绝代

    又翻起了《论语》,初中的时候学了寥寥数句,练毛笔字的时候也没有去认真揣摩,直到看央视10套的百家讲坛栏目重播了两次的《论语》心得,才慢慢感受到了那样庄严理性、温柔敦厚的温度。

    《论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连篇累牍、诘聱晦涩、高高在上,全是飘渺宏观的大言论,其实它充满了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小故事。孔夫子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平缓朴素、言传身教的态度,和强大的内心的力量。这就是“道不远人,敬而不畏”,真正的圣贤都不是端着架子的。孔夫子告诉我们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一个有风骨的骄傲,一定是不张扬的,就是所谓的“骄而不泰”,一种笃定的生命力量,一直是为东方文化所提倡的。在《论语》两万多字当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余次。那么在这个词眼背后,它永远是朴素的,是和谐的,是辽阔的,在孔夫子的言语中,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率真的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从容镇定的人格力量。其实,它不仅仅存在于圣贤的典籍当中,它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浮华当中,我们是兴奋的,是激情的,也在众多选择中迷惑,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翻开《论语》,所有朴素的句子都闪烁着一种隐约的理想,人怎样可以变的磊落而无畏,怎样可以变的淡定而不仓皇,怎样用内心的饱满和鲜活的力量去弥补生活中的那些遗憾,怎样舍弃那些外在的,张扬的,浮华的形式,而去尊重倾听内心的声音。我想《论语》会从千古之前传递过来一种温柔的思想的力量,一种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每个人,或痛楚地,或欢欣的,去寻找自己内心的理想,和内心的一个根据地。

    越来越喜欢看古代的散文和诗歌,字里自有风节明亮。在欧洲古代先哲的书里说,单纯的头脑,单纯的智慧,都是值得去爱和尊敬的。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圣贤也说:素朴者莫能与之争美。现代人也越来越被古典文化喷薄的简约含蓄优雅的意境所吸引,中国古典诗词里的“美丽”与“哀愁”被编撰成书,多了冠盖风华,受人吹捧,目光所及,朴素绽放,华丽凋敝。

    安意如把一首首唐诗宋词背后的众多人生悲喜剧娓娓道来,行云流水,一派风情跃然于每处细微辗转的情节里,似乎字里也有一片兰草荡出幽然谷地。让人惊奇艳丽的是那些偶然的句子,是此心必定知道切肤欢喜与痛楚的情绪的小故事。

比如,她说晏小山的词“小山的词中多酒,多梦,如果抽去了这些,就会黯然失色太多。读他的词就像是蒙醉时行在回忆的路上,步步流光溢彩,酒醒后 望来时路,只有四个字——悲辛无尽”。比如她重说纳兰容若的诗“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零星的温暖,如同心里阡陌上的小花。以我看,透过纸张,人们苦苦追寻的也许更是那千古之前含蓄瑰丽的意境。

    《诗经》里古老朴素的爱情,匹配江南的娟秀,所有淡然的爱,一面水滴石穿,一面山高水远,牡丹蓦然,月光一样绵长。罕有深刻汹涌的爱情,却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所以我们今日都还在为古典的爱而唏嘘。唐诗宋词更是了不起的文字,几个字已是满篇天下,或沙场,或小儿女初初相见,字眼里的磨合和极致,字字若嵌,雕琢里面显示细腻功夫。姜夔写: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字眼比起诸子百家的散文更显得洗练。中国人的灿烂,不仅仅靠一个弗罗依德来解释,否则怎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气息让这世人看的唏嘘感慨。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里借来的一段时光,人生就是一个孤独而甜蜜的过往,华丽是用分秒计算,而平淡和温暖,却可以光耀灵魂,直到生命成为弹指灰烬。实际上,走到今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先贤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们的朴素洗练的言论中受益。所有这些我们得到的,都需要我们用一种真诚去领悟,把它化入生命,当它在血液中流淌的时候,我们那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对古典的最高的致敬。


 

责任编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