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 干警随笔

安阳过年习俗略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09-07-06 11:13:30 打印

                           安阳过年习俗略谈

    年前腊月里,节日不少,勤劳的安阳人也会不知疲惫地忙于准备年货,办理年事。过节和备年货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可以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

祭灶。

    祭灶是一种古老的风俗,起源于农业社会,时间为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称小年,所祭祀的对象就是传说中的厨神——灶君。

    安阳民间传说,灶君是掌管炉灶的神祈,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要回天述职,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在凡间的见闻,过年时才返回岗位。人们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安阳人在这天要吃芝麻糖。其含意:一是甜,求其甜言蜜语;二是粘,粘住其口,别在天上说坏话。旧时,从这天起,也到了债主逼欠债户还债的关口,所以也有“要命的芝麻糖一说”。在滑县,正月二十三日这天民间则要“醉司命”。用鸡、馄钝、饴糖来祭祈灶爷。

    内黄县流传着一首《祭灶王》的歌谣,就贴切的反映了豫北百姓祭灶的习俗与美好愿望:

    年年腊月二十三,家家灶王都上天。供上圆麻糖,吃了甜又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春天早下雨,秋后粮满仓。家家都行善,人人都烧香。烧香只把那高香烧,烧了高香有功劳。年年饭饱衣又暖,莲花盆里受香烟。

贴门神、春联。

    每逢过年,安阳人总要去街上买两张门神画,回来贴在自己家的门上。门神是传说中把守门户、防魔入宅的神。通行的有两种:一种是神荼、郁垒,这种画像丑怪凶恶,如“钟魁”画像;另一种是唐代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画像。据说,贴门神的习俗是与唐太宗有关。

  现在,老安阳人还喜欢贴门神,但大多数人则改贴红对联了,贴春联的时间大致在腊月二十八(俗称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

    除夕日。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日,晚上叫除夕,除夕夜。除夕零点为农历新旧两年的分水岭,故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除夕日的活动很多。主要有三大“天”:一是放鞭炮,响声震天;二是贴春联,红光满天;三是点灯守岁,火光冲天。

    安阳除夕日祭祖的仪式也最隆重,民间称为“请祖宗”。民间百姓即在此日先把家谱(上面写着已故先祖的姓名及享年)挂上,称为“挂家堂轴子”。然后备好香炉、灯笼、长线、纸表、鞭炮等;到黄昏时,由家长带领子孙数人,手持长线,到村外朝祖坟方向跪下(有的到坟前),一边烧纸,一边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后便起身回家,讲究行走之间不回头;来到自家门前,再烧纸钱,放鞭炮,向大门回头,并说:“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爷让路,叫老人过去。”然后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息。

    除夕夜和新年清晨有很多忌讳。这主要是:因为是初一这天不能去井上打水,所以除夕下午水缸必须灌满;家中有老人逝世不满三周年者不能贴红纸对联,但可贴蓝纸、灰纸或者青色纸的对联,也可直接贴张黄表纸代替对联。除夕晚上吃饺子时碗内不能吃光,要剩几个,这叫作“有余头”,示意年年有余。除夕午夜,不能呼唤对方的名字,不能说不吉利的字眼等。大年初一不能用剪刀,不能开抽屉。

大年初一起五更大拜年。

    大年初一,农村人五更便起床,吃一顿饺子,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全家人中吃到这枚硬币的人便是新年最有福的一个。吃完五更的饺子后,便进行大拜年,所谓大拜年,就是不分男女老少跑遍全村实打实地磕头。先是各自在家给自家老人磕头,这一磕,晚辈尽了孝道,长辈也体味到了子孝媳贤,说不完道不尽的骨肉亲情皆包融在这一磕之中。接着是给本家本院的磕头,再接下去,便轮到了街坊邻居了。拜年的人,进门啥也不说,低头便拜:“大奶奶,给您老人家拜年啦!”如果是在大街上碰见该磕头的人,就干脆在他跟前就地一趴:“二大爷,我给您磕这儿吧!”磕头者,满面春风;被磕者,心花怒放。在外谋事的,在外居官的,回乡省亲,照磕不误,一来表示请安和祝福,二来表示尊重和崇拜。大拜年活动不为政府所倡导,且年轻人现在只在自己家、本家本院的磕头拜年,一般不给街坊邻居磕头拜年了,这一活动的氛围在逐渐减弱。


 

责任编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