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 干警随笔

青海的年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09-07-29 14:21:16 打印

    深圳是个没有四季的城市,除了漫长炎热的夏季,其它的季节含混而暧昧。在这冬未来而春将至的时节,我们凝望北国,开始怀念北方清明的四季,热闹的春,翠绿的夏,缤纷的秋和莹白的冬。

                                                            ——编者

          

     美丽的青海,我的家乡,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长江、黄河均发源于此。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周边有美丽的金银滩,那是王骆宾呆过的地方,也是卓玛的故乡。正是因为这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独具一格的高山大川,使得青海拥有淳厚的民族风情,当然也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过年风俗。

    来深圳三年了,我还是很怀念青海的“年”,它是那么浓郁、醇厚和热闹。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的青海春节风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但那曾经熟悉的“年”的味道总也挥之不去。

    青海人的春节大概从腊八就开始过了。青海不出产大米,煮腊八粥的少,多数是煮麦仁粥。还记得小的时侯,妈妈会去买最好的麦仁,拿回家后放上猪头肉,以及各种调料用慢火煮,煮到麦仁和肉都化掉时,才揭开锅盖,炝一把葱花,那扑鼻的香味是任何一种腊八粥都无法比拟的。

    喝过暖暖、浓浓的麦仁粥,就开始忙着过年了。过年的第一件事是扫房子。全家人会把家里角角落落、锅碗瓢盆全部擦洗。紧张的大扫除过后,屋子里焕然一新,已经有点新年的气象了,妈妈就会开始准备年食。俗话说“内地人的菜,青海人的馍”,青海人尤其讲究做春节的各种馍馍。如蒸灶卷、蒸油包儿,烙棋子、蒸包子、花卷、馒头等等。油包儿是在面粉里掺上清油后蒸出来的一种桃形的小馒头,由于放了清油,颜色微微有点泛黄,吃起来酥软可口,齿颊留香。这些馍馍要存放在大缸里,这是正月里的主食。除了蒸,还要炸。油炸的面食主要有馓子、花花、油饼、油果儿等等。

    到了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小年时,家里会做 “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据说是因为旧时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小年的早晨要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与粉条烩炒)。              

    到了大年三十,是过年前最紧张、最忙碌、最兴奋的一天。一大早,父母会给小男孩剃好光头(现在已经基本不剃了),给小女孩梳上“抓角”,嘴里念着“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拿出新衣服给孩子们换上。然后,忙着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贴钱马。钱马是贴在堂屋供桌前的一张绘有龙、凤、钱、马的大型画纸,预示着家里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下午,吃过甜醅后,奶奶、妈妈等妇女们就到厨房去做羊肉“熬饭”。晚上,全家老小一起吃个丰富的年夜饭和“熬饭”,到了晚上十二点,小孩子们会放鞭炮,还要守夜(守岁)。

    大年初一早晨全家人要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一家大小吃过饺子后,就要忙着拜年了。小孩子们最活跃,还记得小时候我会拿着早上刚得的年钱儿,跑到街上买一些小玩意儿,什么巴浪鼓、咪咪儿、哈哈笑、小睡猴,还有发拉拉、埋脸子等等。现在这些小玩具都失传了,只有“发拉拉”这个词流 传了下来,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到了初三下午要上坟、放炮送神。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街头巷尾要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在西宁,几乎每天大街上都会有耍“社火”表演;而在乡下,每天晚上都要唱“太平歌”,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黄龙代表五谷丰登。而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则达到高潮,这一天,我们会扶老携幼,全家人纷纷出动,走到街上,看社火,看秧歌。其中社火里头最好看的是高跷和高抬,最热闹的是王辩和哑巴儿。据说王辩和哑巴儿还暗暗地扮演着送子娘娘的角色,有些不生孩子的妇女专门往哑巴儿跟前凑,希望能给她们禳解禳解。正月十五晚上,就在人们挤在街上观看花灯的时候,当年结婚的新婚夫妇却要悄悄地回到娘家,俗称“躲灯”,但不能留宿。但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我终是不得而知。

    就这样,热热闹闹的年就过去了。也许青海的“年”和许多别的地方的年并无大的不同,但在我的记忆中,各种青海风味的小吃,喜气洋洋的气氛,项目繁多的社火表演,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欢乐、温暖、浓郁和醇厚的青海“年”。

     注:几种玩具,巴浪鼓是货郎手中用以招徕顾客的用具,只不过到孩子们手中已经变得小了许多;

    哈哈笑是一种给躺在摇篮里的孩子玩的串铃;

小睡猴是一种泥塑的小猴,装在一只匣子里,拉开时小猴坐起来,合上时小猴又躺下了;

    埋脸子就是现在的面具;

    值得一提的是咪咪儿,是一种泥塑的响器,吹的时候发出清脆的声音。它是青藏高原上一种古老的乐器——埙。每当吹起埙,人们就会想到高原上的风沙、黄土、古老和苍凉;

    发拉拉是一种用极薄的玻璃吹塑起来的玩具,类似于喇叭。吹的时候发出清脆的响声,具体什么原理不太清楚。只是那玻璃又薄又脆,稍微一用力吹,“啪”地一声就破了。故而青海人把不结实爱坏的东西称之为发拉拉。


 

责任编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