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波茨坦这个名字时,中国人首先会联想到波茨坦宣言,的确,很大程度上,波茨坦城是因为著名的波茨坦会议而闻名遐迩。但其实,这个人口只有十来万、离柏林20多公里的小城,在上几个世纪就是欧洲的历史名城。德国人说:“波茨坦城历来和普鲁士??德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波茨坦城曾是普鲁士王国的国都,创建普鲁士帝国的伟大帝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灵柩至今还安放在美丽的无忧宫里面。而无忧宫,正是当年的皇宫,其华丽辉煌的宫殿与典雅别致的园林相映成辉,是当时欧洲大陆建筑文化的典范。现在的波茨坦是勃兰登堡州的首府和文化中心。作为霍恩措伦王朝的昔日首都,波茨坦体现了普鲁士的精髓??将严格的纪律和对法国文化及风格的痴迷融合为一体。故而,波茨坦又有法国的凡尔赛之称。今天,整个波茨坦就是一件由园林风景、公园和宫殿组成的艺术珍品。 漫步波茨坦,在洛可可艺术的明珠无忧宫的宫门外10米处,人们会看到一个风车老磨坊。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老磨房,反复述说着一个世界法制史上的关于国王与“钉子户”磨坊主的经典故事。在德国波茨坦的“钉子户”进入历史两百多年后,中国重庆的“钉子户”在互联网上盛大登场。于是,“钉子户”再次成为网络搜索的热门词汇时,而贺卫方在1992年11月发表于《经济日报》的文章——《钉子户与拔钉子》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的文章中引用了波茨坦“钉子户”,也就是德国磨坊主的故事。与这个德国磨坊故事紧密相连的是一句在西方耳熟能详的法谚——“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法谚出自十八世纪的英国首相威廉•皮特。他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这样说过:“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也正因为这句法谚之重心在于“国王不能进”,它充分体现了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西方法治主义的奠基人洛克的思想:“主权者的权力绝不容许扩张到公共福利的需要之外,而是必须保障每个人的财产。” 不妨重温故事。贺卫方引用的磨坊故事原来收入在《中国哲学》第三辑里,源自毛泽东的导师、岳父杨昌济老先生在其《静观室札记》中的记述: “德国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时,离宫之前有磨坊,欲登高远览一切景象,为所障碍。德皇厌之,传语磨坊主人曰:‘此房价值几何,汝自言之,可售之于我’,孰意磨坊主人殊强项,应之曰:‘我之房基,无价值可言’,德皇闻之赫然怒,令人将磨坊毁去。磨坊主人袖手任其拆毁,从容曰:‘为帝王者或可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诉之法庭。’彼竟与德皇构讼。法庭依法判决德皇重将磨坊建筑,并赔偿其损失。德皇为法律屈,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后且与人曰:‘吾国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错,彼竟有胆识毅然判决之,此吾国至可喜之事也。’” 杨昌济老先生讲述之后,又有人续写了磨坊故事的下集: 数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了,威廉二世登基;老磨坊主也去世了,小磨坊主继承了磨坊。后来,小磨坊主手头拮据急需用钱,于是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委婉地陈述了那段往事,表明现在急需用钱想把磨坊卖给威廉二世。威廉二世读后十分感慨,回信道:“亲爱的邻居:我怎么忍心让你丢掉这份产业?你应当竭力保住这份产业,并传之子孙,使其世世代代在你家主权之下。这件事与我们国家关系极大,这座磨坊应当长期保留下来,以作为我们国家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纪念。你现在很困难,我十分同情,今赠给你3000马克,以解燃眉之急。你亲爱的邻居威廉”小磨坊主收到威廉二世的信以后,打消了出售磨坊的念头,并且叮嘱儿女们要珍惜这份祖传遗产。 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仅仅是个故事而已,因为有人开始较真并考证了这个故事,得出的结论是根本与历史不符,是以讹传讹所致。首先是2004年12月2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张里安教授做了一场以《德国皇帝与磨坊》的精彩讲座。张教授认为贺教授在著作中将该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引用,明显违背了学术的宗旨。随后,有更多的人重新找到了德文原版记录,证实这个传说是德国人在几个真实故事基础之上加工创作出来的。不妨简单还原事实的真相: 杨昌济先生的记述有误。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 Peter Hebel(1760年—1826),他的那篇故事创作的具体年月日已经无考,但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为那一年该故事被汇编入一个故事集出版。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则生于1797年,卒于1888年,继位为普鲁士国王的时间是1861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在1871年。据德文资料记载,诉讼应针对的是腓特烈(弗里德里希)二世,后世称之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他是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根据建筑资料的记载:该磨坊是在1736年获得许可兴建,磨坊主名叫约翰.威廉.格勒文尼茨(Johann Wilhelm Grävenitz,约1703-1774年)。而腓特烈大帝计划于1745和1747年在与一个风车磨坊一墙之隔的高地建一座夏宫(即“无忧宫”),无忧宫在建期间,格勒文尼茨以在建王宫影响其磨坊风车的风力遭受巨大损失为由向国王提起诉讼。这场诉讼作为“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而闻名遐迩。后来,该磨坊被格勒文尼茨出卖给他人,最后又被人转卖给卡尔.弗里德里希.福格尔(Carl Friedrich Vogel)。因风力不够,磨坊不能正常运行,福格尔又向国王提起诉讼。1776年,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成为普鲁士新国王。1787年,该磨坊因为太过残破而被拆除。不久,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个人喜好,他下令重建这个磨坊。1791年,福格尔在新建的磨坊里继续开业,直到1802年去世。显然,杨先生把这几个国王的相续年代记混了,影响了史事的传承。他把格勒文尼茨与“腓特烈大帝”的诉讼,同福格尔与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之间的诉讼混在一起,当作一个故事来传讲,故而虽然生动,但未必真实。事实上不论是Hebel的原作还是后人的改写,都没有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 至于磨坊故事的下集的细节更是尚待考证。但说威廉一世和那个磨坊主都驾崩了,小磨坊主希望把磨坊卖给威廉二世,肯定是张冠李戴。实际的情况是(据德文资料):福格尔1802年死后,磨坊一直由其守寡的妻子管理。1797年,腓特烈(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他与其先人不同,并不特别在意磨坊挡住无忧宫的视野。1821年,当福格尔的妻子提出把磨坊卖给国王时,威廉三世由于缺乏兴趣而回绝了。 该故事的主角有两个磨坊主,即约翰•威廉•格勒文尼茨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福格尔,他们的倔强成就了普鲁士国王的英明,也构成一段法律史上的佳话,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极其普通的名字,也许他们才真正是“世界上最牛的钉子户”。 其实,Johann Peter Hebel的德文原版故事同历史事实也不完全吻合。那么那个无忧宫旁的磨坊何以成为“历史磨坊”呢?这就是宣传之功了。Hebel时代德国还在分裂状态下,那篇故事也没有引起很多人关注。反倒是到了威廉一世时代,故事居然由法文“出口转内销”地又传回德国来,正中德皇威廉一世下怀,有关磨坊就此被命名为“历史磨坊”。这座象征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古老磨坊,至今仍矗立在柏林西南40多公里的波茨坦市郊无忧宫(Sanssouci)之旁,成为全世界法律工作者为之神往的圣地。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流传甚广的经典故事并非全属史实。如果治学严谨,确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引用。但承认它不是史实,并不妨碍它作为故事发挥其意义。虽然只是个故事,但它所传达的法治理念,当被我们讲述时,它所包含的对法治的期盼和向往确是真切的。 当有些人在网上呼吁让21世纪的重庆钉子户成为18世纪的德国磨坊主时,我们应当再次重温这句西方法谚,我们更应该再次回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念,这也正是物权法立法宗旨之所在。